新西兰的新移民,为什么被认为“混得不行”?人的问题,还是国家的问题?

新西兰汉密尔顿市政府附近,有一个广场。本市最大图书馆正门也开在这个广场上,流浪的人白天可以在图书馆看书,晚上自己找地方休息。这是一个可以看到万象众生的地方。


广场上睡在长椅上的流浪者
广场上每天都有很多人,或匆匆经过,或驻足交谈,或休闲小憩。白天,有人会把免费食物放在太阳伞下面的木桌上供流浪的人取食;夜晚,也会有人蒙上一条薄被睡在长椅上。
有一个面貌清矍的男人,长发松松地被橡皮扎成马尾,金色的胡须长而蓬松,他每天会雷打不动在广场的长椅上弹吉他。看不出年龄,七十或者四十。
有一次,好奇心驱使,我走过去和他随意聊聊天。于是我们谈到了心电感应、量子纠缠、同频共振、佛学、圣经、素食,以及他在怀卡托河边树下两年静坐的日子。我问他,每天一个人在这儿弹吉他,会不会感到孤独?他说,“每一秒都能体察风吹过手指间的感觉,还可以聆听头顶上树叶哗哗作响。”一个人修行到什么程度,才会专注于细微的风吹草动,云散云聚?才可以保持永恒的平静?
又一次路过广场,一回头却看到他绕着一株大树和一个小孩追逐嘻戏。一个特立独行的智慧老人转眼间成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可能许多人会把他当做一个失败者,一个只会弹吉他的怪人;但他做到了心中无物,眼里有光。
我不禁又想到那个老套的问题,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一个老套的问题: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上一期公号发的文章《移居新西兰,得罪所有也要让灵魂开花》发出后,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甚至表示强烈反对移民新西兰。这种反应出乎意外,也在情理之中。这里截图了一例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


这位读者认为,移居国外的好多人不得不从事“低技能”工作,是“混得不好”,潜在意思是“失败”。或许这位读者在澳洲的经历有难以言说的苦衷,找了一个树洞发泄心中积郁。
如果视野开阔一些,可以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表面的对错与否。比如,黑好还是白好?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实质上基于诸多内容的延展。比如,幸福是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它甚至能够抽象成一种可以让心灵平静的生活,而这些往往超越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幸福的定义。
从世俗的角度看,“混得好”,是鲜衣怒马,十里风光;是财富、地位、身份。但这些世俗眼中具有外在光环效应的东西,在新西兰的话,毫无疑问会黯然失色。
这里街上鲜见豪车,不是富豪太少,而是富豪也低调,喜欢开旧车。首都惠灵顿的女市长每天上班,也是骑自行车的。那种一掷千金,呼风唤雨的“成功”,普遍视为低俗。高等政客也不能滥用公权力,新西兰某部长曾经因为用公用信用卡在超市刷了两瓶红酒据为私有,而不得不当众道歉,羞愧辞职。


办公楼外停车场里大部分是普通二手日本产小轿车

另一方面,为什么在新西兰的新移民,不容易有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移民过来的人不行吗?就像上面那位读者的疑问:为什么在国内生活优越的中产阶层,到了国外不是送餐就是做房地产中介?为什么资深律师、阿里高管,清华毕业的到了国外完全混不到在国内时的地位和财富?

国内的大部分工作经验
不被新西兰劳动力市场认可
第一个是关于工作经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新西兰官方并不直接认可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作经验,除非某些外企经验或者所从事职业属于新西兰绝对紧缺行业(比如IT行业工程师)。然而下列国家或地区得到的工作经验,均被新西兰认可。
澳大利亚、日本、奥地利、马来西亚、比利时、卢森堡、新西兰、加拿大、荷兰、塞浦路斯、挪威、丹麦、菲律宾、芬兰、葡萄牙、法国、韩国、德国、新加坡、希腊、西班牙、冰岛、瑞典、爱尔兰、瑞士、以色列、南非、意大利、英国、美国、香港、澳门、台湾
基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和世界主流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非常有限。例如,国内的法律体系和新西兰的法律体系基本没有重合区,所以一个律师来新西兰的话,如果还想从事律师行业,需要再重新读四年法律本科,才可能成为新西兰的注册律师。
也就是说,中国大陆被新西兰认为并不是可以直接媲美新西兰的成熟劳动力市场(comparable labour market)。这点在我们移民行业,也表现得非常尴尬。技术移民有一项工作经验加分,最高可达50分,对于大部分想申请技术移民的人来说,这项加分是零。

两大职场软肋:语言和价值观
除了大陆的工作经验不被官方认可,私下考虑新移民在新西兰职场还有两大软肋:语言和价值观。
语言方面,一则英语不是华人的母语,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生活用语言;二则国际社交网络平台不能和国内用户直接链接,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语言影响,这些使得华人在英语上劣势非常明显。好多人即使已经来新西兰几十年,仍旧没有开口讲过一句英文,工作和人际也只能局限于身边的华人圈子。英文运用能力的局限性,不仅阻碍在职场的自我表达和专业沟通,也阻碍了与各种渠道和媒体平台的交流、以及与世界主流价值观的融合,这一点直接或间接阻碍了当地劳动力市场对华人的接纳度。
在新西兰职场,印度人、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学生比大陆学生都有优势。这跟他们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有关。
再者,关于世界主流价值的问题。坦诚说,由于历史背景、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生活习惯不同,大部分久居大陆的华人主流思想及思维方式与西方主流价值观并不接轨。导致刚开始移居国外以后,融入比较困难。或许有人会表示反对,当然这里只是相对欧美国家的移民来说的。我们在大到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小到日常生活、做事方法方面,都需要一个重新适应和融合的过程。

重新定位需要一个过程
最后,刚来的新移民,重新定位也需要过程。我一个好友是国内大集团高管,刚到奥克兰的时候,在当地做房产中介,5年后再次进入500强做Team Leader。就像阿里巴巴出来的那位朋友说的,“先做小强,活下来,然后考察思考,看哪块领域适合,然后扎根下去,开花结果是迟早的事情。” 
新移民从踏上新西兰那一刻起,就要重新定位、扎根、生长,过去的“荣耀”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迷茫、挣扎、困顿;那是不是这个移民国家的问题呢?可以肯定的是,和移民的那个国家没有关系,移民到任何别的国家,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想要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好多新移民们从事低技能工作,是为了在不熟悉的环境探索和体验,重新找锚点,乐观且仍有好奇心的人可以从中自得其乐并得以成长,这样的人适应力非常强。

从事“低技能”工作,也能生活得很惬意
另一方面,这里要为“低技能工作”正名。
社会不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同,新西兰没有发达的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但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建筑工、焊工、木工、钣金工等工种,在咱们华人眼中,可能是“低技能”工作,但在新西兰,这些工种的时薪,平均超过了新西兰工资的中位数。

上门业务的报酬更高,围栏修理200人民币每小时,电工上门更是1000人民币每小时,水管工上门也达到了370元人民币每小时。而新西兰劳动市场工资中位数是125元人民币每小时。新移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做到衣食无忧,身心愉悦,有什么不好呢?
二十年前,在国内做人物记者的时候,我采访每一个企业家的时候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您认为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他们的回答多是实现自我价值、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等。  回答里几分真伪不必较真,可以肯定的是,真正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往往不会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作真正的成功。
只要找到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定位、职业定位,能够以身心相对舒服的姿势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功了。而新西兰的新移民们,也大致如此。



作者:段小米,学习工作生活在北京和上海二十年,四十岁留学新西兰并定居。
主创公众号“洞见新西兰”,将聚焦新西兰普通人的故事,由此展现不同社会与文化下的多元人生。






新西兰人物类自媒体实验者

提供有洞见,有格调的原创人物读本

纪录他们的故事,启悟你我人生


有疑问?

文章没看明白?还有疑问?您还可以通过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收到留言后第一时间联系您。

姓名:电话:

疑问: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文章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文字与部分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我方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