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琳:「個人」與「歷史」――美華新移民短篇小說管窺


作為「美華文學的新浪潮」,美國的「新移民文學」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傳奇歷程。這批來自中國大陸的作家,帶着自己紛繁各異的人生閱歷以及深厚斑駁的文化印痕撲入到全新的國度,對比着上一代的「留學生作家」,在完全陌生的西方文化面前,他們顯得更敏感、更熱情,更具有適應力與平行感。這批陣容強大的新移民作家,減卻了漫長的痛苦蛻變過程,濃縮了兩種文化的隔膜期與對抗期,在東方文明的堅守中瀟灑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素,所以很快就湧現出一批有實力、有創建的作家和寫作人。


追溯美華「新移民文學」的發展軌迹,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濫觴於九十年代,成熟於本世紀初。數以百計的新移民作家猶如割斷了母親臍帶的孩子,先是陣痛,甚至營養不良,但是他們很快就成長起來,並且學會了發出自己的聲音。


近年來的美華新移民文學,從早期的「海外傷痕文學」描寫個人沉淪、奮鬥的傳奇故事,正在走向對人類歷史命運的反思,以及對中國百年精神之路的追尋,進而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展開了對生命價值的探討。


令人欣慰的是,當代的美華新移民小說,無論是從歷史的視角還是文化的視角,還是從性別的視角還是心理的視角,都進入到了一個關注「個人」與「歷史」交織的獨立文學時代。


說到「個人」與「歷史」之間的衝突與撕扯,一直是世界文學的醒目主題。很多優秀的作家都特別善於讓孤獨的個體生命承載沉重冷酷的歷史,從而表現出個體在歷史中的掙扎和控訴。


美華新移民作家,在探索「個人」如何在歷史中「存在」的時候,他們手中划行的槳更多的是借助於所謂的「情感故事」,似乎只有這些充滿溫度的情感故事最能支撐起通向歷史的橋樑。重返母語現場的美華作家,顯然是把自己的創作目光投放在了「人」的情感浴場。


本專輯選入的新移民小說,因為都是短篇,不可能展開宏大敘事,但卻都是宏大歷史長河中擇取的朵朵浪花,或寫歷史傷痛,或寫情感遭遇,或寫心理世界,或寫存在困境,每朵浪花都很醒目,很難忘。故鄉與他鄉,曾經與現在,那些斑駁陸離的人物和故事,既是在異域生存狀態下的焦慮和徬徨,也是對人生意義的一次次追問。


首篇作者劉荒田,當代美國新移民文學散文創作的扛鼎作家,他的作品多聚焦在新舊移民海外生存的身心滄桑,將生命的歌哭悲歡抒寫在詼諧笑談之中。他很少寫小說,但他的記憶寶庫博大精深,在歲月的磨礪中,他創作的很多記人散文都特別具有小說的品質,例如〈又見芸娘〉〈密西西比小鎮怪人〉等。


作為一位經驗老到的作家,劉荒田的〈一塊瑪瑙的懸念〉是一篇意到筆到的小說佳作。故事借着一塊祖傳的瑪瑙貔貅而展開,寫的雖是移民婚嫁,層層的懸念裡卻是佈下了人性的迷霧之陣。記憶回到了二十八年前,一個青春少女的純純愛情,移民之後卻生變故,一路荊棘坎坷。在時代裹挾的大波大浪中,一個委屈受傷的「過埠新娘」走到了讀者面前,隱隱地刺痛了讀者的心。瑪瑙的主人已經消失了,但是它背後的故事不會消失,作者把它放在從窗外射入的陽光中,光線折射後全身透明,那是記憶,是關於「人」的記憶。


沙石,一位特立獨行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常常是「劍出偏鋒」,除了情節的怪譎,還充滿了調皮的傷感。他總是喜歡在自己編織的故事裡宣洩苦悶,寄託靈魂,煽動着情慾的翅膀。他的小說也總是具有強烈的命運感,看似輕鬆的故事卻是迴盪着人生無常的哀嘆。只是沒想到,一向喜歡寫美國故事的沙石,這次卻是寫了發生在中國的故事。這篇〈水仙花再次綻放〉的小說來自於一首詩,其實是來自一段隱秘的愛情:


它們常在心靈中閃現,

那是孤獨之中的福祉;

於是我的心便漲滿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沙石的這篇小說用情很深,他的筆善於進入到潛意識,描寫人的心理活動。在〈水仙花再次綻放〉裡,他採用了很隱晦的方式,寫出了男主人公對亡妻的複雜情感,讓讀者去猜想故事後邊的故事,有很深的想像空間。


王琰,近年來備受矚目的作家。她突出的貢獻是表現了那些通過各種管道移民海外的華人所走過的艱難歷程和經受的心靈掙扎。她特別善於寫出新移民身在海外不得不面對的一些共有經驗:留學的酸甜苦辣,職場的種族歧視,海外婚姻經營不易,異族通婚各種衝突等,由此拓展了移民人生的豐富性和沉重感。


小說〈朱璃的隔離日〉,寫的是2020年的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不僅破壞了朱璃和母親期待已久的團圓夢,而且也摧毀了她的愛情和事業。朱璃年初回國與母親團聚,萬沒想到疫情突然爆發,她在母親的催促下花高價改簽機票,好不容易回到美國,卻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眼看着確定關係的男朋友分道揚鑣,單位的同事也痛恨她的「欺騙」,避之唯恐不及,朱璃恐懼心寒,默默流淚。她的哭泣來自眼前最冷酷的現實,揭示了這場瘟疫造成的傷痛不僅僅是身體,還有心理。


秋塵,文學博士,資深小說家。曾發表長篇小說《時差》《九味歸一》《酒和雪茄》及中短篇小說〈零度忍耐〉〈春風來又走〉〈老波特的新車〉等。此篇〈超越的肉〉,卻屬於罕見的心理文化小說,手法非常獨特,殊為難得。


小說寫的是關於吃「肉」的微妙心理變化,充滿了一層層哲理的思辨。「不吃肉這件事,我真的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那次去中國南方的一個名勝地旅遊,在一個寺廟的大雄寶殿裡,我突然聽到了一段話,『那些都是動物的屍體呀!就像章魚有了危險時會放墨汁一樣,動物被殺前也是會放出毒素來的。』這話讓我的腦子頃刻清空,聽力瞬間遮罩。等意識到那不過是答錄機裡放出來的一個片段時,我已經看不得餐桌上的肉,更不消說往嘴裡送了。幾個月後,無意間吃了一回,我竟拉了肚子,連拉三回後,才覺得乾淨了。乾淨後,就再不敢碰肉。」這段文字表面上寫的都是不經意的細節,但人物的一舉一動都充滿深意,通過「吃肉」,一種關於現實的苦悶與反抗絲絲縷縷顯現出來,可謂高手的技巧。


很喜歡下面這段:「手機上還真有一條信息,我打開來:『獲取自由其實非常艱辛,處在被奴役的位置上反倒輕鬆得多。』這是我訂閱的『每日警語』APP的推送。我心裡着實被紥了一下。」這裡正點出了小說的主題。


海雲,一位個性鮮明的作家,其小說內涵多寫海外移民人生的酸甜苦辣,如《冰雹》《放手》以及《自在飛花輕似夢》中的故事,講述的都是在中西文化浪潮衝擊下交叉地帶的人物命運。


海雲的中短篇小說一直具有着一種獨特的職場氣息和家庭冷暖,她非常關注「流離人生」的主題,思考着中國人的遷徙意義,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從中國到外國。從《冰雹》到《放手》,她所思考的都是中西文化對這些移居海外的第一代移民的影響,無論是個性塑造、思維方式還是婚姻家庭。這篇〈A Kept Man〉表面上是寫美國家庭的沉浮故事,實際上是關於中西文化價值的探討。


〈A Kept Man〉講的是一個叫查理張的個人命運,從中國到美國,他曾經輝煌,曾經落魄,可謂起伏跌宕,最終是夫妻命運的地位改變。這位「A Kept Man」,曾經在華爾街業績輝煌,但他喜歡冒險又不顧後果,在低迷的股市期,依然雄心萬丈地往熊市裡扔錢,一再冒險造成巨大的損失,只能被證券公司清掃出門。失業後的查理張再沒能回到職場,一事無成,卻對自己的現狀束手無策,最後變成了一個妄想症患者。他更沒想到的是,有一天在女兒的眼裡他竟然變成了一個吃軟飯的熊包男人形象!可見職業的榮辱也深刻地影響到人物在家庭地位的變化,但作者海雲犀利的筆,寫出了人性深處的扭曲和異化,來自內外的交困才導致了人物心理疾病的爆發。


沈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赴美留學,或狀寫美國現實,或回憶前塵往事,成為紀實文學和傳記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與此同時,沈寧也創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因其經歷豐富,小說的題材相當廣泛,或懸疑破案,或故人相逢,常常是穿越時空,打通國界,表現的風格是沉鬱頓挫,令人掩卷長嘆。


此篇〈中醫師〉,寫的是一段中年男女的奇遇,一個女病人巧遇了李時珍的後人,表面上是展開了一段意外邂逅的戀情,實質上是撕開了美國福利制度弊端的一角,也是作者對中華文化的深入解讀。小說中有這樣一段精彩對話:


安妮問李醫師:「你很悲觀,很失望嗎?」


李醫師回答道:「我從來沒有希望過,所以也沒有失望。老祖宗早就說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一個人,最先要看他個人的修養,然後再說天下大事。家父告誡我,人只要做到兩件事,這輩子就算沒白活,一是修身,一是齊家。」


這樣的深刻對話在小說中不斷出現,作者顯然是在借這位名醫之口為美國的現實把脈。


虔謙,北大才女,洋溢着一股為文學飛蛾撲火般的激情。她筆耕多年,傾心寫海外故事,筆端常常是電閃雷鳴、驚心動魄,她的可貴是早已超越了個人的痛苦歡樂,從而進入到悲憫世界的大情懷。這篇〈讓螢火蟲飛〉是關於病弱孩童的人文關懷小說,也是一個關於「憂鬱症」患者成長的故事。小說中的男孩因為頭上的那塊疤讓他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他因此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他時常感到暗黑,即使一覺醒來外面是一個艷陽天。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黑暗。它並不是真的漆黑一團,但是四周無光,那黑吞沒了空氣,帶着穿透性,讓他感到窒息。到了晚間,便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那白天的黑暗,彷彿被晚間的黑暗所折服,他反而感覺輕鬆了一些。他喜歡坐在屋外的草地上,望着滿天星星出神。」這是一個被身心傷痛打開了天眼的孩子,他與正常人不同,卻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虔謙的這篇小說充滿了童話般的寓言性,小說中寫到:「瑞克,銅板都有兩面。你說的黑暗的這面,我也認為是真實的。可是另一面,光明的那一面,它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說只選擇看一面,而不看另一面。在這個銅板面前,一般人都選擇看光明,而不去追尋那個黑暗。」作者用同情溫和的筆墨,寫出了人性的灰色地帶和隱秘角落,也寫出了那些藏在人性背後的痛苦思考,以及作者對世界的兩面性的剖析和發現。虔謙試圖通過她筆下的小人物來觸摸人心深處的疼痛感,這種「痛感」獨特而尖銳,她所具有的強大觀察力,不僅看到了人性的豐富,也看到了世界的複雜性。


梧桐,影視劇作家,本名任國平。1993年赴美留學,同年開始創作。出版有長篇小說《淚灑芝加哥》《鐵血容閎傳奇》《墓碑鎮的中國瑪麗》等。梧桐的小說注重人物塑造,故事的情節往往富有強烈的戲劇性。此篇〈瑪蒂娜〉,在塑造人物方面匠心獨具,瑪蒂娜的性格反轉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故事發生在2020年的3月,華人新移民穆貴先生停在馬路上的車子被人舉報,然後是警察敲門,接着罰款。隨後是穆貴家養的雞也被舉報,穆貴的太太實在不能理解老美為何對她家的雞大做文章。有趣的對話來了:


她不滿地說:「肯塔基麥當勞漢堡王到處都是雞肉,他們大口吃着雞肉。難道他們不宰殺嗎?虛偽!」穆貴瞪了老婆一眼,說:「閉嘴,他們殺雞是封閉式的,他們的雞都是安樂死,不像我們家,買個活雞頭頸一刀還用個碗盛血,殘忍!」


這個以文化衝突開篇的小說,特別感人的部分卻在結尾:那個總是舉報穆貴的瑪蒂娜不幸得了新冠,沒想到穆貴也進了急診室。小說的結局卻是,老是找穆貴麻煩的瑪蒂娜把生的機會留給了穆貴!這意外的情節反轉頓時催人淚下。


本專輯收入的幾位美華新移民小說家的作品,歸納起來都是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人性的不同層面,小說的力度和深度正來自於人物的生存環境和人倫關係的互為因果。這裡有親情敘事,有情愛敘事,有各種心理解構,都容納了相當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凸顯出中國與美國的社會交集和文化交集。故國與他鄉,在人的命運裡彼此映照,也融為一體。再加上時空跨越,用時間的處理來揭露真相,從而讓讀者看到了故事背後的本質,這樣的技巧顯然構成了美華文學的一大特色。


有人說北美的「留學生文學」和「新移民文學」都有一份無法抹去的傷痛,這傷痛有的是來自文化隔膜,有的是來自歷史的深處。海外作家的創作,很大的意義上也是「療傷」的手段,與其說「療」自己的傷,更多的是「療」人性的傷。


著名評論家謝有順教授在2020年接受採訪時所言:「海外華文寫作已經從邊緣逐漸走入大眾主流視野,他們的創作已經不止於從前的離散主題,玩票性質,而是進入了任何題材皆為我所用的自由狀態,在華文寫作舞台上與國內作家競相綻放,各顯風騷。」這段話可說是關於本專輯美華新移民短篇小說最好的註解。


//
作者簡介


陳瑞琳?1962年生於中國西安,1977年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任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自1983年起,已有百萬字研究成果在海內外報刊發表。1992年赴美,任報刊社長兼總編,現擔任國際新移民筆會會長。著有散文集《走天涯──我在美國的日子》、《「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線上》等。2000年散文《他鄉望月》曾榮獲《世界日報》暨洛杉磯作協聯合徵文首獎。散文《巴黎尋夢》榮獲2005年香港舉辦的「全球華人旅遊文學徵文大賽」優異獎。早期遊記作品曾被收入《二十世紀名家旅遊經典》一書。創作同時,並密切關注近年來海外新移民文學創作,2005年榮獲中國《文藝報》十大「理論創新獎」,編著有《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小說精選與點評》,2006年出版《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

本文刊於《香港文學》2021年第2期



2021年



2月號總第434期目錄


美國新移民作家小說專輯


劉荒田 一塊瑪瑙的懸念

沙?石 水仙花再次綻放

沈?寧 中醫師

秋?塵 超越的肉

虔?謙 讓螢火蟲飛

海?雲 A Kept Man

王?琰 朱璃的隔離日

梧?桐 瑪蒂娜

陳瑞琳 「個人」與「歷史」

      ―― 美華新移民短篇小說管窺(綜述)


散文

嚴?澄 魚缸

辛金順 台南小吃雜記

孟慶華 列娜

江?嵐 誰願乘風破浪


詩歌

鄧阿藍 鏡頭――一位女導演的凝視

李浩榮 監考/失明學生/朋友

萬里雲 西貢地質公園

冼冰燕 魚/水


評論


盧敏芝 女性 · 全球化 ·(反)烏托邦

      ―― 香港推理小說作家文善初論


編者語

潔茹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有疑问?

文章没看明白?还有疑问?您还可以通过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收到留言后第一时间联系您。

姓名:电话:

疑问: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文章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文字与部分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我方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